作为连续八届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“全勤生”和“明星展商”,松下在进博会上一直投入大气力。而且,松下每一届进博会都会“上新”,体现出与中国社会脉搏的同频共振。今年,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第八届进博会上首发了松下中国AI(人工智能)战略。
“AI产业蓬勃发展,作为深耕中国的外资企业,松下希望紧抓产业机遇,在中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,以技术和创新磨炼自身竞争力的同时,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持续贡献力量。”本间哲朗表示。
在本间哲朗看来,AI是中国市场的“一大特色”。“街道上到处是AI的宣传,机场也看到很多AI或云服务的广告,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有这种景象。”他认为,AI技术与大众间的距离在中国是最近的。
松下在中国市场并非AI的旁观者,而是重要参与者甚至领军者。松下在今年的进博会上首次展出全球首创的阿尔法G5“四筒全热泵洗烘护一体机”。它不仅拥有行业首创的四筒同步洗烘能力,更是一台“会思考”的洗衣机——搭载由76颗智能芯片组成的α-Agent智核中枢,自动识别衣物材质、分析污渍成分,以高智能驱动为四个筒分别匹配最合适的洗烘参数。这台洗衣机被日本媒体发现并进行了大量报道,日本消费者的感受是“吓了一跳”。
松下中国AI战略不只有“AI+家电”,本间哲朗在进博会上系统地公布了“两端赋能”的全新布局——一端聚焦用户与场景,以搭载AI技术的智能家电、空间、服务等融入生活、生产场景;另一端深耕AI产业底层支撑,为AI算力关键设备提供核心元器件、材料及配套设备。
“松下既是AI应用的构建者,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幕后支持者。”本间哲朗概括了松下在AI时代的双重角色。
在厨房空间场景中,松下家庭智联空间系统可通过冰箱AI摄像头识别食材种类和保鲜状态,自动推荐食谱并联动烤箱、微波炉等设备完成烹饪。
除了智能生活,在生产端,松下的物流智能动线系统通过场内AI预测模型优化货架布局,结合电子地图与货位数据计算最短拣货路径,使效率提升10%;场外智能匹配箱型车型并生成3D装箱方案,装载效率提升12%;视觉AI解决方案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检测。这些探索不仅为松下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,更验证了AI技术在产业端的应用价值。
松下电器软件开发(大连)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海外最大研发中心,拥有1000多名工程师,专注智能家电、车载系统等领域开发,其自主研发的小型语言模型(SLM)在保持毫秒级响应速度的同时,实现离线环境稳定运行,解决了智能家电的隐私与连接痛点。松下信息系统(上海)有限公司拥有近500人的技术团队,公司不仅服务内部需求,还为百余家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,被认定为上海市“跨国地区外资研发中心”。“松下将人才视为AI战略落地的核心驱动力。”本间哲朗强调。
在产业端,松下是全球AI服务器产业链的关键供应商,为中国新基建提供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和设备。2024年,松下面向AI服务器的导电性高分子电容器销售额翻倍,面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多层基板材料MEGTRON销售额增长70%。松下还提供伺服电机、传感器等关键产品,以及用来制造AI服务器的光通信模块等配件,这部分销售业绩也实现了30%以上的增长。
本间哲朗透露,为把握AI带来的机遇,松下加大了电子材料工厂相关投资。2023年9月,松下电子材料(广州)第四工厂投产,投资7.9亿元,聚焦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用多层基板材料;2024年10月,松下电子材料(苏州)新项目开工,投资6亿元,生产半导体封装基板材料;2025年9月,松下电子材料(上海)新工厂动工,投资1.2亿元,投产后将实现产值翻倍。
松下在中国拥有60家法人公司,业务规模占集团的24.4%,利润占集团的30%。松下中国AI战略在进博会上的发布,标志着这家进入中国47年的日本老牌企业,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中国机遇。“在中国市场,外国企业也能够活用中国的AI技术,促进业务发展。”本间哲朗透露,松下也将借此拉动整个集团的AI进程。
延伸阅读·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问:松下在中国市场走过怎样的路?
本间哲朗:我在1985年加入松下集团,那时松下集团还没有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。我作为松下人的40年,就是松下中国业务从0成长到24%(占集团全球业务)的过程。可以说,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历程的见证者,也是松下中国业务成长的见证者。
以家电产品或家电零部件开始的松下中国的业务,现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家电业务只占30%,70%是电子元器件、生产设备、汽车零部件、新能源等业务。
问:如何看中国的创新能力?
本间哲朗:我1985年加入松下,那时日本市场快速吸收各种新技术。在日本市场受到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先转到欧美市场,最后转去亚洲市场,比如录像机、洗衣机、游戏机、数码相机等都是这样的例子。我个人认为,现在日本市场已经没有这样的作用了,欧美市场也很少有这种趋势,中国市场则在持续吸收新技术、发展新技术。
2019年我来中国以后,确立了松下中国本土化研发的目标。现在松下的家电产品,从产品外观设计到硬件、软件的研发全部都在中国。这种做法还在延伸,车载产品、工厂自动化产品、锂电池等也在慢慢实现本土化研发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有更多的产品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发。
问:您为何在跨国企业中最早提出“中国速度”?
本间哲朗:中国市场的突出特点就是反应速度快。我和松下中国所有的员工说,我们要实现中国成本、中国速度、中国模式,我自己也努力保持“接地气”的态度,来推进所有的业务。
两年前,松下集团全球CEO楠见雄规来到中国。他说,我们的目标是把“中国成本变成全球成本,中国速度变成全球速度”。现在全球松下的团队也在不停地追求这个目标。
问:中国的哪些政策举措让松下更安心、更有劲头?
本间哲朗:仅举几个例子。
第一,2025年2月,《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》出台,其中提到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的决心,也为促进中日经济的深化合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。
第二,2024年底,中国恢复对日免签。我相信日本的企业高管访问中国、理解中国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加。我经常和日本的企业高管说“百闻不如一见”,我用什么样的PPT资料向各位报告都没有意义,希望你们来中国,自己用眼睛来看、来体验。进博会也在帮助外国企业高管理解中国市场。
第三,“好房子”政策。松下在2019年进博会时就提出“WST(智感健康生活)”的战略,打造全民健康社区。松下WST项目在中国已经有41个。本届进博会上展出的定制化居住方案,还有嵌入式的家电,都是松下围绕“好房子”政策给出的答案。
第四,“以旧换新”政策。通过补贴的方式,支持中国国内的消费,也给外国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销售机会。